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10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江门五邑大学以“PM2.5防治”为题展开演讲,本次活动是第三届广东环境文化节“环保名人面对面”举办的第三场讲座。来自社会各界的环保工作者、社团代表以及环境专业的学生、导师参加了讲座。
大气污染防治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情况较严峻

郝吉明在讲座中指出,根据研究显示,仅2010年PM2.5在中国就直接或间接导致123.4万人死亡,大约252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其对于儿童、老年人及患有呼吸或心脏疾病的人群危害更甚,空气污染已成为了当今世界首要风险因子之一。而根据2005年的一项利用卫星对大气传输模型和地面观测的研究显示,东南亚是全球PM2.5浓度最高的区域,大气污染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2011年,WHO发布世界城市以pm10为主要因子的空气质量报告, 在全世界1082个城市中,中国首都北京排名第1035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前列的海口市排名也在800位之后。这充分说明我国大气环境状况的形势是严峻的。

珠三角城市PM2.5控制成绩较好,但仍需努力

郝吉明表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不断攀升,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呈加重和蔓延趋势,尤其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都在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在这当中,珠三角城市PM2.5在2013年日均值达标率在75%-90%,在这多个重点区域里是比较优秀的,该数字是通过收集全国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的数据并加以统计得出的结论。“珠三角地区很有可能是我国PM2.5率先实现达标的区域。”郝吉明说,他在上海东滩一个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鸟类保护区内设置了空气质量监测站,其结果是一年中有17%的天数没有达到标准,这数字与不少珠三角城市比还略低,这说明珠三角的空气质量还是相对不错的。 而说到具体的达标时间,郝吉明认为,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也许在2020年前后珠三角有望率先达标。

系统分析,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的战略性转变

谈到PM2.5防治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郝吉明表示,2013年以来,中国出现长时间大范围严重灰霾污染,其具有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浓度高,暴露人口多的特点。因此,在未来三十年内,我们必须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工作。

这需要社会、经济和环境多角度协调推进;需要局地、城市、区域、国家多尺度综合考虑;需要科学、技术与管理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快能源效率提升和低碳化,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共同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也应该进入新阶段,作出新的转型: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导向,实现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多种污染源综合控制,城市、省、区域联防联控。

讲座全程录音